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市统筹力量,集中推出一批涵盖重点艺术门类的优秀主题文艺作品,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话剧《屠夫》、电影《东极岛》、电视剧《归队》、图书《绿色的火焰》、歌曲《敢当》等40余部佳作,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民族复兴力量。 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北京京剧院今年推出的经典改编力作,由梅派名家张慧芳、老生名家杜镇杰领衔主演。该剧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每个行当每个角色都各显风采。唱腔设计独具匠心、层次丰富,尤其是“关敬陶”与“杨晓冬”的对唱采用“双嘎调”,扣人心弦、激荡人心。舞美别出心裁,将电影的视觉元素引入舞台设计,利用冰屏营造出沉浸感十足的戏曲舞台,让观众身临其境,更好地感悟我党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军惊心动魄的较量。 话剧《屠夫》由奥地利和德国剧作家于1946年联合创作,讲述二战时期法西斯统治下维也纳一个肉铺老板的悲惨经历,是一部反映欧洲主战场反法西斯主题作品。43年前德国曼海姆民族剧院携该剧在北京人艺演出;2005年,北京人艺重排该剧,老戏骨朱旭、郑榕等登台主演。此次《屠夫》的重排,旨在立足国际视野、融入当代思考,用文艺的力量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 电影《东极岛》以二战期间鲜为人知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为背景,将中国渔民勇救384名英国战俘的真实历史搬上银幕,填补了抗战题材电影中国国际救援叙事的空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提供了珍贵的中国注脚。 电视剧《归队》以东北抗联14年艰苦抗战为背景,生动再现了一支抗联小队在与大部队失联后,孤军奋战、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史诗。 图书《绿色的火焰》是今年抗战题材系列图书中非常特别的一本,作者张庆国通过跨越十五省二十五地的寻访,勾勒出张元济、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文化巨匠为往圣继绝学、以我血荐轩辕,守护中华文明火种的自觉意识,全景式展现了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伟力与文化担当。 歌曲《敢当》由孙伟作词,陈可心作曲,青年演员成毅演唱。全曲以磅礴的历史感为核心,慷慨激昂的鼓声与口号声,将听众拉回烽火年代。 接下来,本市还将持续推出歌剧《红高粱》、电影《731》、微短剧《怒刺》《马背摇篮》等主题作品。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挖掘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抗战体裁文学创作,山西省作家协会联合江苏省作家协会组织两省知名作家于8月10日至15日,开展“重走抗战路·笔铸民族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实践活动。 8月10日下午,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带领江苏40余位作家抵达太原,参观了赵树理旧居和山西文学博物馆,并在博物馆召开了“推动文学资源共享,共谋作协发展新篇”山西省作协和江苏省作协座谈会”。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邢利民,主席李骏虎和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山西文学》《黄河》刊物主编、部分作家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作协换届工作、重大题材创作与激励机制、作协职能深化与文学服务创新、青年作家培养与网络文学发展、文学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文学的破圈发展等内容相互交流了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下一步如何深化两省作协文学交流合作,推动文学资源共享提出了工作设想并做出了安排部署。 随后两省作家代表团深入阳泉、左权、黎城、武乡等革命老区,参观了百团大战纪念馆、桐峪博物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黄崖洞兵工厂遗址、鲁艺下北漳旧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史,从英雄事迹里感受中华民族舍生忘死的民族魂。两省作家表示,新时代文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红色故事,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未来将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以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晋苏两省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8月14日上午,两省作家代表团来到红色武乡,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与武乡县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烽火记忆·书香传承——讲好山西抗战故事”活动。 活动中,山西省作协向蒋殊公益书屋授“文学志愿•读书驿站”牌和“小作家成长营”牌,江苏省作协向武乡县捐赠签名版图书,山西省作协代表中国作协社联部对武乡“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红色文化志愿服务进校园”进行扶持。“新时代作家大讲堂”文学公益讲座走进基层,作家蒋殊以新书《少年之约:跨越时空的红色承诺》,与武乡30名少年分享80年前的红色少年故事,激励孩子们传承红色精神,肩负起少年责任与使命。 山西是一片被鲜血与信仰浸染的红色沃土。山西的红色资源丰富而厚重,在这次采风中,作家们一路感受着“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悲壮与崇高,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抗战的伟力与信仰。两省作协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共同挖掘抗战历史中的民族精神,让红色基因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山西省作协安排部署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抗战故事”十项重点工作,接下来还将推出《抗战文学纪实文丛》、编制山西抗战文学地图、《续范亭将军》电影播映、抗战主题文学创作及讲座、抗战题材微短剧拍摄等多项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创作、讲述、宣传山西在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持续以文学的方式和力量讲好抗战故事,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8月30日下午,由韬奋基金会、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鹰潭市余江区人民政府、江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心向光明:邹韬奋传》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邹韬奋诞辰130周年。 《心向光明:邹韬奋传》新书揭幕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殷陆君,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黎隆武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本书作者聂震宁以及多位批评家、出版人参加此次会议。新书发布会由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涤主持。 《心向光明:邹韬奋传》 聂震宁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邹韬奋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是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他短暂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心向光明:邹韬奋传》是一部记录邹韬奋生平事迹和光辉精神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真实再现了邹韬奋先生办报办刊办书店,以笔为刃捍卫民族尊严,将民主政治和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广泛传播以唤醒民众,成为文化抗战运动一面旗帜的人生历程。作品聚焦“心向光明”的主题,生动刻画了邹韬奋先生热爱新闻出版事业,真诚地为人民服务,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不畏强权、一心向党的伟大爱国者形象。 李敬泽表示,这部传记展现了作者聂震宁对邹韬奋的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邹韬奋形象。该书不仅是一部严谨且有史学价值的著作,也是一部厚重的传记文学杰作,是新时代传记文学的重要收获。 邬书林认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的双重时间节点出版《心向光明:邹韬奋传》,既是对邹韬奋对抗战所作贡献的缅怀与致敬,也为研究韬奋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本,对当下做好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刘伯根表示《心向光明:邹韬奋传》不仅是对邹韬奋卓绝奋斗的一生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代文化人在新时代传承弘扬韬奋精神的深切呼唤。他从研究脉络的突破、细节的挖掘、对韬奋精神世界的新阐释、对韬奋精神形成的新总结、对韬奋精神当代价值的新阐释五个方面,肯定了该书的价值与意义。 殷陆君说到,聂震宁倾力打造的《心向光明:邹韬奋传》是一部回答新时代新命题的优秀传记,带我们走近邹韬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拥有的坚定爱国情怀,思考当下的新闻实践,学习借鉴他在战火中淬炼的新闻理念,在今日的舆论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黎隆武表示,邹韬奋这位从江西红土地走出的文化巨匠,其一生坚守的大众立场与为民初心,与江西人民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江西的文化滋养了他的爱国之心,而他以笔为武器投身文化抗战的壮举,也让江西人民倍感自豪。因此,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这位抗战旗手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江西本土红色基因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 新书研讨会由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汪维国主持。中宣部《学习强国》特聘诵读专家杨帆在研讨会现场为大家诵读《心向光明:邹韬奋传》片段,展现韬奋先生“心向光明”、以笔为刃投身文化抗战,始终坚守大众立场、真诚服务人民的精神。 中共鹰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忠表示,鹰潭余江作为邹韬奋的故乡,当地人民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以弘扬韬奋精神为己任。在这片土地上,以“韬奋”命名的设施随处可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心向光明:邹韬奋传》的出版,是弘扬邹韬奋精神的实际行动。这本书让读者了解邹韬奋的一生,以及他“向着光明的前途迈进”的奋斗精神。 在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三个专题进行对谈。 专题交流现场 专题一聚焦“邹韬奋的家国情怀:为什么能够成为文化抗战的一面旗帜?”。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阚宁辉担任主持人,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黎隆武、人民出版社社长蒋茂凝、《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等嘉宾参与讨论,深刻剖析了邹韬奋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的坚定爱国情怀。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8月27日,程青新作《凤舞》研讨会在北京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作协秘书长史燕明主持会议,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担任学术主持。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北京作协理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翟文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曹霞,《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青年文学》主编张菁,北京作协理事、光明日报高级编辑饶翔,北京作协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聂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蔡岩峣,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靳庭月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该书作者程青以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凤舞》责编陈姗姗出席研讨会。 《凤舞》是北京作协签约作家项目之一,作者程青为其倾注数年心力,反复修改近十稿,2025年5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凤舞》这部作品不只是凤舞一个人的人生史,更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60后女性成长与觉醒的生动缩影,字里行间满是直抵人心的力量。 分享会上,各位专家充分交流、深入研讨,从不同角度围绕《凤舞》的创作价值、人物塑造与时代意义展开深入解读。 贺绍俊将程青喻为“情感侦探”与“心理医师”,认为《凤舞》是程青对城市情感观察的总结,凤舞是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她以纯洁本真超越传统女性形象模式,其爱情观打破传统爱情的排他性与占有欲,浸透现代精神,展现更健康的人性与更敞亮的精神世界。 李林荣提出,《凤舞》是“有难度的写作”,体现出程青开始跟她以往作品所着力表现的各种情感纠结和社会矛盾趋向“和解”的新姿态,构建了同时代人对话性传记的长篇叙事新格局,从考学离乡的都市白领“我”持续观照在乡闺蜜凤舞的罗曼史,叙述方式富有探索和冒险意味,若对凤舞性格成因给予更瓷实的社会性支撑,人物或许会更立体更饱满。 翟文铖认为,程青擅于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语言透明自然,叙述中充满细节,惯用补述打破线性时间。虽采用第一人称但仍写出杂语小说,奥妙在于精心设置了诸多转述者。主人公凤舞人物带有分裂性,为追求理想爱情主义奋不顾身,而在家庭内则传统乃至带有奴性;谢文屿表现出现代都市人理性算计的人格。 曹霞表示,小说以“倒叙”和“解谜”形式展开凤舞的爱情经历,凤舞如堂吉诃德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爱情失败,人生却未失色。小说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的“不可通约性”,凤舞的纯粹爱情在当下难以被年轻人理解,却像“标本”般留存了爱情本真,未来人们或许能从书中读懂何为“爱情”。 徐晨亮认为《凤舞》是一部“还乡书”与“溯源书”,作家从都市回望故乡、追溯一代人的情感起源,在时代布景的转换中写出了一代人对于爱的焦渴。程青对人物复杂性的挖掘,打破了当下女性题材创作中的各种标签,也溢出了对女性成长的固有认知,因而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与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张菁强调作品细节的真切性与叙述的流淌感,认为凤舞在委屈中求全,通过自我调适保持爱的能力,最终收养女孩“明亮”延续爱,这种复杂性让人物可讨论、可言说。书中一些细节精准还原特定时代的生活质感与人们的情感状态,也体现出程青对生活素材的细腻捕捉与沉淀能力。 饶翔认为,《凤舞》忠于文学与自我,写作立场并非女性主义却富于女性意识和生命经验,是女性对于女性的“共情”。凤舞从“情者”成长为“爱者”,绽放出女性热烈的生命力。小说对故乡的书写有别于启蒙式的批判视角,更像程青对乡情与初心的安放。 丛治辰指出,小说以凤舞为核心构建叙事结构,采用闺蜜式的第一人称视角,便于以闲聊的腔调推动叙事、主观性较强地建构凤舞形象,在叙事上颇具创新价值。作者不刻意书写四十年改革开放历史,却通过塑造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四十年来精神图景的理解和判断。小说对谢文屿、方老师等男性角色的塑造,也揭示出现代社会中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情感困境。 聂梦谈到,从女性叙事角度看,凤舞不顾一切奔向爱情的行动,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甚至盲信状态下的自我想象、自我寻找和自我证明,这意味着凤舞对爱情的追求超越了情爱本身,与时代命运发生了深刻关联。这些关系被作者安置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里,安置情感、责任、伦常、变迁之下,这无疑超出了一般浇块垒式的文学书写,而指向另外一种建构样式。 胡晓舟回顾与程青二十余年的合作,认为其创作一直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凤舞》近40万字,程青修改十稿,她对小说艺术的执着和虔诚让人叹服,肯定了《凤舞》直面平凡人的生存状态,关注女性成长,是其重要的创作成果,展现了作家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加工能力,具有高度的艺术想象力。 蔡岩峣从地域性解读角色可信性,认为《凤舞》作为“女传”以人性为落脚点,通过凤舞的情感观念、母亲的重男轻女等折射时代性。靳庭月则从创作主题、叙事策略与美学风格、整体性考察三方面梳理了1999年至今学界对程青作品的研究。 杨庆祥表示,情感是程青创作的核心主题,程青既置身情感之中又抽身观察分析,其家庭书写聚焦现代性个体与家庭的关系。他认为《凤舞》将浪漫主义爱情作为“标本”呈现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处理亲密关系的新路径。同时杨庆祥建议推动《凤舞》影视、话剧、舞剧等多形态转化,通过持续深耕让作品更长久地留存。 程青,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凤舞》作者 程青对主办方和到场专家表达感谢,她提到,《凤舞》是自己写作生涯中篇幅最大、耗时最长、修改最多的作品。她回应专家观点时说,在《凤舞》这本小说中,她把男人和女人都当作“人”来写,以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让读者更深切感受女性的特质,着意两性对比而非对立。小说正是想通过凤舞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饱受挫折和情伤,但对世界和人依然充满爱的女性形象,记录具体时代里具体的人。就像留下一个小小的标本,希望能让读者及后世的人看到1960年代出生的人的生活与情感方式。程青表示,专家老师的剖析维度不同,各具体系,令她获益匪浅,她将吸收这些有益的观点,使未来的创作走向更加宽广之境。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8月28日,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国视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片以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国家主权为主线,鲜活地表现了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先贤,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表示,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湖南广电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部礼敬之作、使命之作。接下来,湖南广电将认真做好“十五五”内容创作规划,发挥湖南广电优长,继续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视听精品,为繁荣新时代文化艺术、建设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左宗棠收复新疆》总撰稿、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谈到,创作团队始终秉持大历史观,坚持以真实的历史本身打动观众,克制煽情,突出左宗棠在维护领土主权上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刻画了他作为历史人物侠骨柔情的复杂性格维度,从而塑造出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 《左宗棠收复新疆》总导演王新建认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作品应当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团队在制作过程中深入考据、细抠历史细节。在表现手法上,本片采用剧情化的叙事风格,增强观看代入感,但始终以史实为根基,做到有据可依、有史可循。 与会专家认为,爱国主义始终是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该片正是文艺工作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凭借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自觉的艺术追求,通过讲述左宗棠收复、平定新疆并推动建省的事迹,有力助推公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左宗棠所体现的深厚爱国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铭记与发扬。  研讨会合影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8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老师携新书《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与复旦大学严锋老师展开对谈,本次活动由知名播客《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担任主持,共同探讨在后浪崛起、网红当道的当下,当代知识分子如何自处以及如何有效介入公共生活。 活动现场 许纪霖:今天和20年前不同,媒体的迭代实在太快。过去知识分子是中心,今天网红成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中心。作为知识分子来讲,就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在这个新时代里,你能不能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这本书想回应这个问题。 程衍樑:许老师提到这本书的新修订版本,探讨了网红时代知识分子何为的问题。严锋老师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网红,而且是大网红,您来回应一下许老师的问题。刚刚许老师的发言,您能否现场回答一下? 严锋:我是读着许老师的书成长起来的。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亦师亦友,对我的影响很大。对中国知识分子的研究,在学术界他是非常有地位的。 许老师讲他是“老登”,这个我不同意,最没有“登味”的就是许老师,你看他的样子能猜出他的年纪吗?他整个人的精神气质,这种活力,超过了许多年轻人。这么多年不光是我们学术界的人,在更大众范围内对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从80年代一直到今天,里面很多问题其实有一个连续性。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断裂、一种隔绝、一种盲视,不看、不听太长、太多的字。这里还有很多问题,博眼球、博流量,制造各种各样的情绪——恐惧、焦虑,以此来牟利。传统知识分子好像是越来越边缘化,但其实没那么简单,就像“老兵不死”,只是转型。许老师是难得的样本。我也是看着许老师一直也在“成长”,这是我最佩服许老师的,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这些年他对年轻人的研究非常深入,我读过他对Z世代、B站文化的一些研究。 真正知识危机的问题其实是更加深化的。在这种断裂当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连接?甚至可以说它是某种中间物。鲁迅曾经用过中间物这个概念,包括人也是一个中间物,恰恰这个中间物的“中”,很多时候其实是有一个接口,包括中道、中庸、中间道路、第三只眼睛。这个时候知识分子应该起到一个连接的管道作用,或者提供一种视野、一种角度,而不是煽动情绪、贩卖焦虑或者“撒娇”,这需要非常严肃的对知识的责任感。关于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并非零散的、从天而降的,或者像恐龙一样突然就没有了,而是有一条有迹可循的脉络。现在,我们更是到了“却顾所来径”的时候。 这本书就是关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的一个精神的历史。这本书本身也在进化,它不是博物馆里的一本书,而是非常有现实关怀,关注现在的新媒体、Z世代,以及这些新问题跟以往的知识分子面对的时代、社会、人和问题,它们是什么样的关系。许老师很难得地能够把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许老师朋友很多,我观察到他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他有一种包容性,包容不同的观点。 我想谈的是社会所稀缺的东西、需要的东西。就像现在所谓的网红知识分子,这个问题很复杂,展开来谈可以谈很多。网红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类人,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原来所谓知识分子的评判体系是学院性的,通过学术、知识、体制或者同行评议,来评判你的价值。可是今天这个体系更多变成了一种社会评价体系。这个时候知识分子是“趟伐牢”的。更关键的是,其中涉及权力问题。知识分子其实很渴望权力,不是说政治权力,人都无法摆脱权力的网络。这种权力可以体现为一种话语的播撒,他要发声。 传统知识分子的发声渠道,例如许教授这本书所代表的著书立说,在当下已显不足;还需课程、视频、播客等多元形式。当知识和新媒体结合,其内容形态也随之改变:原本体系化、系统性的整体知识,可能变成情绪化的表达。它不是面向知识本身,而是面向一种人际关系。我认为,知识现在面临的既是一场新的转型,也是一场巨大的危机,它不是知识原来的本体,而是变成了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经济学家研究非常专业的经济问题,而今天有的卖课的经济学家非常有影响力,他把经济学切成一个一个日常生活的案例。这有用吗?有用。好玩吗?好玩。但是它完整吗?它是全部的真相吗?所以有人把它称之为“故事会经济学”,经济学变成了讲故事。而且在故事当中,他好像和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他好像是一种新的知识共同体,变成了为读者提供情绪价值,变成了理财顾问。这个也是一种身份的转换,这里面整个架构悄悄地就转变了。 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我这里仅以经济学为例。许老师是历史学家,历史学知识分子的转型,又不一样了。我刚刚讲原有学院体制的知识结构变成了一种人际关系,就是我要跟你搞好关系。这件事情挺可怕的,因为人和人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控制。本来我只为知识、为真理、为价值观服务,现在我变成为你服务,我要不要讨好你?要不要害怕被你抛弃?这个里面的真实、关注的焦点就发生了转变。 当然,不同领域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文学领域问题不是很大,因为文学本身就是提供情绪价值的,它有很多的主观性。什么文学是真实的?我们可以讨论。我不是绝对的权威,但是在某些领域,比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包括经济,甚至历史,都是需要非常严谨、系统性、专业化的知识的。当知识分子只考虑和粉丝的关系的时候,这是一个危机。他把这些东西变成了一种“吸粉”的手段,原有那些专业的知识就带来了危机。 程衍樑:严锋老师已经谈得很深了,提出了很多富有洞见的观察。以我看来,二位老师都亲身经历了从移动互联网兴起前,到今天身处网红浪潮中的传统知识分子的转型过程,并且都属于转型成功的代表。80年代以来的很多名字,在大浪淘沙中有的已经消失,当然原因各不相同。许老师在2003年试图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您当时需要回应社会上的哪一种风潮?因为您在书里提到90年代曾是知识分子讨论非常丰富的时期。这本书当年出版的时候,是为了回应当时的那一波风潮吗? 许纪霖: 2003年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事实上我要回应的是90年代到2000年初第一次知识分子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和今天有点不一样。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迎来了春天,80年代知识分子天然认为自己是精英。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碰到了一个何去何从的问题,为什么?当时知识分子碰到三个挑战: 第一,一度被边缘化。过去大家一样穷,现在“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嘲笑北京中国社科院的段子,比今天的脱口秀还精彩。当时知识分子穷,社科院学者被嘲笑是: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是社科院的。 第二,80年代政治的热情开始消退,一部分学者讲我们的岗位在哪里?不应该在广场上,应该在校园里,回到校园,回到体制。他们不再是知识分子了,只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这是第二种挑战。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知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家、诗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于2025年9月1日早晨因病在北京辞世,享年69岁,多位知名艺术家及岛子友人向澎湃新闻证实了这一消息。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发布讣闻称,岛子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此前几天,一些社交媒体曾发出岛子因白血病病危而陷入ICU抢救,急需AB型血液支援的紧急公开信。 岛子原名王敏,1956年11月26日生于青岛市,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曾任西安市文联《长安》文艺月刊副主编,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美学学会会员。学术研究和创作方向包括艺术批评学、现代艺术历史与理论、诗歌创作、水墨艺术创作。出版有《岛子实验诗选》、《美国自白派诗选》、《中国当代油画研究:观念变形记》、《建筑新范式:后现代主义语言》等。 他于上世纪80年代以“玄学派”诗歌风格崭露头角,上世纪90年代转向艺术史研究,其诗歌与艺术理论在国内外均具影响力,曾获国际诗歌奖项。‌‌ 对于水墨艺术,岛子生前曾撰文说:“中国传统艺术选择水墨语言不仅仅是巧合,道家思想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水之为水,并不是作为自然之物的水,而是已经转化为道家观念上善若水、无常形之水、‘柔弱而不争’的水,是指向生命的元素性之物,而且是无可规定的无味之物,但却最为体现生命之道,在受到佛教尤其是禅宗影响后,则是触及‘空灵’之境,产生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空灵的水墨观。” 岛子,《黏土尚未形成 》 纸本水墨设色, 70x70cm ,2014 此前几日,一些社交媒体曾有多个账号发出岛子因白血病病危而陷入ICU抢救,急需AB型血液支援的紧急公开信,信中说:“几周前主内岛子老师因白血病住进医院。今日得到消息,目前岛子老师病情危急,因白细胞急剧升高、血压下降,正在ICU抢救。现在急需AB型血液支援……经商定,以系列版画作为回馈”。知名策展人、评论家贾廷峰当时曾选购一幅作品作为支持,他说:“岛子是这个时代极具精神性和人格魅力的知识分子型艺术家。” 知名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回忆说:“还记得8月初邱敏来上苑探望她的导师岛子先生,晚上我们一起聚餐,他还好好的,胃口也不错。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感到人生好悲凉……岛子先生多年潜心研究艺术,在教学上也卓有成效,现在的青年批评家好多都是他的学生,为他的离去深感痛心,愿岛子先生一路走好!”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东部地区的高校陆续根据政府要求或自身实际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迁移。10月,西南联合大学成立。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日军铁蹄踏入南亚,日寇的飞机在昆明的天空更加肆虐,西南联大的师生就是在这样充满危险的环境下坚持开展复学工作。 《绿色的火焰》出自穆旦《春》中的诗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火焰与春草合二为一,它们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永不熄灭的抗争精神。非虚构作品《绿色的火焰》由云南作家、《滇池》文学杂志原主编张庆国撰写,为重返历史现场,作家跨越十五省二十五地寻访,勾勒出张元济、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战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 近日,“碧草丹心,星月长明——《绿色的火焰》新书发布会”举办。活动采用南北联动模式,于北京和昆明两座城市同步进行。 《绿色的火焰》作者张庆国谈道,为了创作这部非虚构作品,他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在十月文艺总编辑韩敬群和本书责编田宏林的帮助下,他找到现居昆明的抗战史专家齐春风进行采访,对方为他讲述了两个多小时的抗战史,并发来几十本书籍供他参考 “凡是写到的地方我必须要到达,我从卢沟桥、宛平城开始,从抗战‘七七事变’的起始点开始,然后开车去天津,接着去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南昌、吉安、太和县等等,到达了将要写到的所有地方之后,我才开始写作。”张庆国谈起他的走访采风经历,他纵贯中国十五个省共二十五个地区,进行了持续一百多天的田野调查。 “我长途跋涉,行走半个中国,就是为了到达所有文中将会写到的事件现场,看到实物,即使是已经变化的现场,对我的写作也很重要。站在那个位置,我的内心会有触动,捕捉这种情感并寻找更好的表达,是写好本书的关键。”张庆国谈道。 张庆国表示,写作的过程也是向前辈学习的过程,“比如书中写到钱穆,他到了昆明以后跑到郊县的一个寺庙里面住着,写下了《国史大纲》。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它写出中国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激励了一代青年。据说十万青年人因此投身抗日,保卫国家。在写作中,我学习到了文化在人类最危急的时候如何存在和延续,在先辈的身上感受到了文人的使命感。” “山河破碎,文明仍在延续,炮火连天,人类的文化活动仍然存在。有人在战壕里写作,有人在炸塌的剧场唱歌。任何时刻,人类的文化活动都不会终止,后人应该追溯这些伟大的经历。”张庆国在《绿色的火焰》的跋中写下这段话。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8月29日,“颂扬与铭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学作品分享活动”在河北省“玉兰花开”文学空间启幕。 “颂扬与铭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学作品分享活动”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郑梦婷 摄 河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刘建东,河北省作家协会一级巡视员张勇,河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宝书,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阎丽,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专职副书记齐文进等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康志刚、张晓华、景立鹏、于枭等专家评委代表和19位主题征文获奖作者代表参加活动。 王振儒在致辞中强调,河北抗战文学是中国抗战文学版图中极具地域特质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一脉。《红旗谱》《小兵张嘎》《荷花淀》等经典作品孕育于燕赵大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荷花淀派”。徐光耀先生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以赤子之心记录历史、讴歌英雄,为河北文艺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他号召全省文学工作者要继承老一辈作家的优良文学品格,坚守文学初心、勇担文学使命,扎根燕赵大地,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的生动实践和河北人民生机勃勃的生产生活,创作出更多兼具燕赵风骨与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凝聚精神力量。 据了解,今年以来,河北省作家协会锚定推动河北文学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国之大事,积极通过优化整合资源、融合协调开展、综合一体推动的形式,着力创新活动组织、宣传推介、创作交流、成果展示等文学生产与宣传推介方式,大力推动有组织的文学创作活动。5月,河北省作家协会与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联合主办了“我们在太行山上——河北省作家协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创作宣传活动”,开展了专题培训、京津冀作家创作交流、主题创作采风、展览启幕、主题征文、成果展示等多项文学活动。此次活动共创作和征集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千余篇(首),141人获奖。获奖群体涵盖全省重点作家、基层文学爱好者及网络写作者,尽显了新时代河北文学“百花齐放”的新气象、新局面。 刘建东宣布本次主题征文获奖名单。来自高碑店市的高博艺、李海鹰等12位诗友现场诵读了部分获奖作品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蔡其矫的《肉搏》等经典诗作;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师生和河北省歌舞剧院的青年歌唱家李雪演唱了抗战爱国歌曲。整场活动紧扣“颂扬与铭记”主题,以声音和乐曲演绎反映抗战的文学作品,引领现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 “抗战记忆之旅”。活动由《诗选刊》编辑孙成玮主持,河北交响乐团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孙琳现场伴奏。 此次分享活动既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在太行山上——河北省作家协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主题征文活动”成果的总结展示,更是河北文学界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未来,河北作家将继续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书写时代中传递温暖,为河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No Image

中欧zoty体育 –

人民出版社30日在京组织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图书出版座谈会,集中展示了一批抗战主题精品图书。 据介绍,今年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系列丛书”,该丛书由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历时近10年,包括《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指导史》,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四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敌后抗战史和各抗日根据地史,共23种32卷,是第一套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集大成之作;出版“人民军队征战丛书·抗日战争篇”,包括《孤悬喋血》《深入敌后》《巩固发展》《艰苦奋战》《反攻凯歌》共5部,书中引入大量的原始电报、文件、档案等历史资料,有利于读者对这段历史形成更为全面、直接的认识和评判;出版《原上草:乔治·何克的故事》,讲述了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为支持中国人民抗战而献出生命的感人故事;出版《烽火丹青——中国抗战漫画经典作品集》,该书是一部以漫画形式反映抗战内容的图书,收录了160位漫画家的540多幅画作,这些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中国抗战漫画经典作品,也是抗战历史的生动见证;出版《港九独立大队(视频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细节、充沛的情感和流畅朴实的文字,为广大读者呈现了80多年前港九地区坚持英勇抗战的港九独立大队的英雄事迹。此外,还推出了《外国档案文献中的中共抗战》《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十四年抗战》《日据时期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史》《历史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日宣传研究》以及“日本民间反战记忆跨领域研究丛书”等一批有深度的研究专著。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战主题图书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这些图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等核心观点,既以严谨史料还原历史真相,又以鲜活叙事传递情感力量,为广大读者读懂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批抗战主题精品图书着力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着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着力彰显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着力讲好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共抗法西斯的故事。